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说他是最大号的电灯泡,是因为他从梁祝相识、结拜开始,就一个劲儿地追祝英台,损梁山伯,一直到梁祝化蝶,他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锲而不舍,也算是痴心不改了。
说他是最小号的电灯泡,是因为影片为他设计的形象是瘦瘦的,小小的,长条的,是无耻却无聊,又相当猥琐的。
这样一个特别的电灯泡最后既毁灭了梁祝的爱情,却又照亮了梁祝的爱情!
说实话,从情节设计上看,马文才这个人物形象的刻划是相当成功的。
但是,这纯属是后人的艺术创作,不要说马文才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同学,就是动画片《梁祝》和某些电影、电视剧里常说的马家逼婚一事,事实上,我要告诉大家,那也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这些电影、电视剧的祖本都是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戏曲版的《梁祝》中并无马家逼婚一出,而且情节表现出来的是祝英台和梁山伯都并不认识马文才,只是说祝英台从学堂毕业回家的时候,父亲告诉她已经把她许配马文才,而马文才则是太守家的公子。
越剧里最后的三场戏分别是“哭孝”
、“逼嫁”
与“化蝶”
,这三场戏始终都没出现过马文才,甚至没出现过任何马家的人。
而且从“逼嫁”
这一场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来,是祝英台的父亲在逼祝英台嫁,而不是马家在逼婚。
这就说明,把梁祝的悲剧责任强加在马文才身上,或者说是强加在马家身上,那是不太公平的。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就是,这个故事在古代的版本中还有一个结尾,但被现代版越剧改编时完全摒弃了。
据明代史学家王世贞与杨慎根据唐人典籍考证说,最后是马家把祝英台对梁山伯的忠贞这件事儿,向上汇报给了当朝宰相谢安,并奏请谢安表彰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墓为义妇冢。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难看出,马家在梁祝悲剧这件事上完全是个旁观者,虽然梁祝的悲剧也确实是因为祝家与马家的结亲而起,但马家,以及马家的那个马文才,在这出爱情悲剧事件上并不是什么元凶,甚至连帮凶也根本算不上。
如果马家不是帮凶,那么就不存在马家逼婚这一说,那这样的话,祝英台父亲的“逼嫁”
的行为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
这个本来很开放,很开明的父亲,就这样一意孤行,一手把亲生女儿逼上了绝路了吗?
其实越剧在改编这个古代故事时,是明显注意到了这一点的。
所以开始第一出,就把祝英台要女扮男装去求学的戏设计成女儿与父亲的矛盾冲突,说祝员外是个老古板,坚决不准英台去杭州求学,是英台女扮男装装成个算命的骗了他,才最后获得他的允许。
这样,这个古板的老头形象才会与最后的那个迂腐的父亲形象完全吻合起来。
但即使这样,越剧也只是把梁祝结合的障碍设计为祝员外一人,因为越剧在这个戏上的初衷还是为了表现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扼杀。
但后来,在影视作品改编加工时,我们已经习惯了表现封建各种丑恶势力对所有真、善、美的东西的迫害,所以顺理成章地要把马家和马文才拉下水,让他们成为那个落后社会的黑暗代表,这比只启用祝英台父亲这个人物,那效果无疑要好得多。
所以经过强化祝英台父亲的迂腐与刻板,强化马家父子的无耻与丑恶,现代版梁祝的故事就有了我们现代人特别容易的接受的主题,那就是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迫害,封建制度对所有真善美事物的扼杀,这让我们更容易想起某个年代特别喜欢说的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