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
关键还在于上市公司是否具有国民经济的充分代表性,以及它所构建的传输机制能否正常运作。
这就是国民经济、公司盈利、股票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微妙之处所在。
其五,枯燥的经济数据与敏感的投资心理。
经济数据通常只为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们所关注,平民百姓并不了解或关心数据背后的真实含义。
而且即使经济多长或少长了一个百分点。
人们往往也无所察觉。
然而,股市却与他们的财富和生活息息相关。
促使他们对股市变化的警觉十分敏感。
自1790年费城股票交易所诞生以来,证券文化与股市传统在美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加之共同基金今天的社会化与大众化,股市暴跌之所以给投资者带来刻骨铭心之痛也就不足为奇了。
投资者在牛市时通常会将经济数据忘之脑后,将投资风险置之度外。
千奇百怪的学说也会应运而生,为股市泡沫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可一旦熊市降临。
人们便会对股市与经济之间的影像反差感慨万分。
当人们纷纷怨股市在过去三年中未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时。
他们似乎早已忘却了昔日的股市又曾带给过他们多少温馨的回忆和无限的憧憬。
遥想九十年代后期,有谁关切、甚至在意经济的成长步幅?投资者就像股市一样扬起了高傲的头颅。
试问。
美国经济何曾有过那斯达克指数在1999年时高达86%的年成长率?所以,投资者在股市超越经济时是沉醉的,而到股市滞后时却又清醒了。”
赵百川道:“那我们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什么?”
林洛道:“就投资心理学来说,“记忆固化”
是金融投资中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
它使投资者的记忆凝固、硬化,总把股市的历史峰值永久地印刻在大脑皮层深处,将其铸为恒定不变的坐标轴和参考系。
股市泡沫破裂之后,投资者通常都会领悟到投资理念的陶冶与凝练。
并从心底萌生一种如梦初醒之感。
但记忆固化却阻断了人们反思、追索地思维通道。
其实记忆固化并非新奇之事,唐代诗人元积早在1200多年前就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的不朽绝句。
处理感情之事是否应当如此,我们姑且不论,但就投资而言,它却是大忌之一。
首先。
记忆固化曾无情扭曲投资者的逻辑思维与市场判别。
如果你把思绪和视野凝聚和锁定在股市的历史峰值上,并总是以此为度量衡来判定股市价位的高低。
那么你就会为障眼法所凝,失去客观、准确的判断能力。
殊不知,顶峰时地股市或许只不过是泡沫期的病态和错觉,暴跌时分寸是其归真反璞地开始。
只有历尽沧桑才能还其本来面目,才能回归于其应有的合理价位。
试问,就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而言,究竟是当年的5000点过高了呢,还是今天的1850点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