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作者访谈
80后学者看中国大形势
——访《中国大形势》作者高连奎
21世纪经济报道网:写书就是要解决问题 :
最近一本名为《中国大形势》的财经时政类图书,忽然火爆了起来,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者著作,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本系统而又透彻的全面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财经书籍,看过这本书的人评价到:这本书仅就涉及的问题和内容就足够震撼,特别是出自一个80后,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就远超同龄的群体。
更有读者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更多人的思考,改良中国的社会,惠及更多的百姓。
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之多人的兴趣,记者就此采访了本书作者高连奎。
我们这代人对社会转型之痛感受最深
记者:你的书名定为《中国大形势》。
作为一名80后,为什么要写一本如此宏大叙事的著作?驾驭这么大的选题,在知识和阅历方面有没有感觉吃力的时候?
高连奎:其实我平时就比较喜欢研究一些历史性,或者是具有前瞻性的课题,我平时也很少写时评,我不是说时评不好,而是认为将时间与精力研究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会更有意义。
其次,因为我是80后,我们这代人对社会转型之痛感受最深,我们赶上了大学收费,赶上了大学生贬值,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结婚前父母为儿女准备好生活的一切,包含房子、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但是到了现在,这些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他们在儿女结婚前连一套婚房都不能为子女提供。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转型造成的。
我们这代人对社会感受比较深,我们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我本书的目的之一。
我书的主题看似主题宏大,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者被人批评只管提出问题,而不管解决问题,我写本书的目的很非常明确,那就是解决问题,解决中国最紧迫、最现实问题,我在书中,讲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说明现实问题,讲外国的经济败局,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中国的问题,如果就问题而谈问题,往往会解决不好,而只有跳出问题看问题,往往会得到非常满意的答案。
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我是从经济学研究转向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的,我在写作本书时也舍弃了不少的内容,因为那些只适合发表论文,而不适合写在书里面,从经济学研究转向现实经济问题研究,不会感觉到难,反而会觉得会很容易,另外我们这代人赶上了互联网时代,学习什么东西都非常的方便,文章叙事虽然宏大,但我所写的都是与我阅历有关的,有把握的我写,没有把握的我不写,在知识方面也是,我学过的我写,没有学过的我不写,可以保证我的不会出错或是少出错。
我这是一本中国问题专著
记者:有人评价你的书对中国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你认为这是不是此书与其他经济著作最明显的区别?(可谈谈你的学习经历)
高连奎:是的,现在学科越分越细,这也导致了人们在看问题时可能越来越片面,但现实中的问题往往都是综合性的,如果只是从某一学科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只能是盲人摸象,我读书喜欢读史书,比如西方经济思想史,我读了至少几十遍,西方政治史我也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因此在知识方面我的积累是足够的。
我这本书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当然经济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我认为准确的说,我这是一本中国问题专著,而非经济学专著,这是根本上的不同。
另外我用经济学的思想来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本书的特色,现在我们的经济学者几乎从来不谈民生问题,这并不说明经济学家就不应该关注民生,不关心民生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学家。
福利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而且也出现了非常多的大师级人物。
关注民生也是经济学家不可逃避的责任。
而中国学者,对民生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的忽视甚至是漠视,则是对全社会最大的亏欠。
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普通民众“养家糊口”
却越来越不易,而这些问题都需要用经济手段加以解决,因此要谈清楚中国问题,经济学是最重要的。
我与那些专家不同,我有工科背景,大学时学习的是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很特殊,当你学完这个专业后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工业革命的进程,另外我在备考研究生期间还系统了学习了西方政治思想史,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企业与行业商会工作 ,这些都为我写作本书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比如书中关于政治与社会方面的内容则与我在政治学方面的学习有关,而关于经济增长动力的问题,则与我的经济学研究及我的工科学习背景有关,我书中提出的加强行业组织的行业管理职能,这与我在企业和商会的工作经历有关系。
我这本书乍一看可能会觉得内容很散,但如果通读下来,就会感觉到内容相互联系,浑然一体。
我是好的民族主义
记者:你在书中指出,“中华文明影响西方文明是历史的主流,而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反影响则是历史的回流”
,是不是有点民族主义倾向?(之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论的《中国不高兴》等书,受到的批评也主要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