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那年冬天,这座名叫“瓷园”
的中国宫奇迹般地出现在凡尔赛。
对于以后在欧洲持续了一个世纪的中国风格的建筑来说,“瓷园”
是一个开启先河的创造。
中国货源源不断地输入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的港口、城市。
当时市场上美丽的绸巾的上乘之作大多是中国输入品,即使是里昂等欧洲城市的产品,丝绣或印花的图案都是中国的。
法国的丝织业最发达,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
荷兰出产的丝织品,同样也采用中国花样,甚至印度棉织品运回欧洲加工,印染图案时也模仿中国款式。
古罗马时代以来,欧洲人又一次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人们放弃硬梆梆的服装,走出阴晦的房屋,穿上柔轻纤巧的丝绸,欧洲市容比以前显得更青春,更有生机。
至少在17世纪末,巴黎成为欧洲的时装中心。
色彩艳丽的丝裙,外加一条绣满花鸟的三角丝绸肩巾,那就是有“中国风格”
的法国时尚。
西方崇尚中国丝绸,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崇尚中国壁纸才100年。
东印度公司的船主们从中国带回墙纸,将它们装裱在家中或办公室。
中国式风景,花枝溪水,亭台飞燕,使四壁生春。
人们竟相仿效,喜欢把自己的房屋装潢得象画廊一样。
壁纸、天花板、屏风、绣帏绘着鲜艳的图画,画中的中国人总是手持鲜花,坐在树下的高坛上,飘渺的中国风景像仙境一样。
法国、德国、英国的商人,从1610年左右开始仿制中国壁纸,直到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的彩印壁纸才站稳市场。
漆器在17世纪末也开始走红。
中国漆器走红,法国工匠就大量仿制花鸟图案的漆器家具与日用品。
路易十五的情人最喜欢中国式的花鸟漆器,她在巴黎郊外的贝莱夫宫几乎成为漆器博物馆。
法国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法国人称之为“抬椅”
, 1659年上演的莫里哀的剧作《可笑的女才子》中,还提到这种封闭的中国式大轿。
中国事物风行欧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欧洲制造大量的中国风格的玻璃器、丝绸、家具与壁纸,甚至建筑与园林,也开始模仿中国风格,时尚的诱惑是难以抵御的。
中国的器物与生活,都意味着某种风雅。
在17…18之交的艺术风格中,也可以找到中国工艺的影响。
西方人已经厌倦了统一对称的巴罗克风格,中国艺术的不对称特征恰好表达了美学理想。
西方人也开始修建亭榭与塔、带飞檐的屋顶、几乎落地的长窗。
中国潮正在不断升温,巴黎的贵族追逐时尚,阿姆斯特丹的商人追逐市场,传教士追逐信徒。
中国茶、中国瓷器与中国消息越来越多。
1698年,巴黎出现了一部写路易十四的*情事的匿名小说,小说的男主人公是描写路易十四的化身,他领着美丽如天仙般的中国公主参观凡尔赛宫。
1688年,荷兰女王也从荷兰带来了时髦的中国癖好。
女王“在海牙就养成了对中国瓷器的喜好,在汉普顿宫收集了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