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更要命的是,鲁国的粮食命脉至少在一年时间内被齐国牢牢扼住,姬同实在没办法,只好向姜小白求饶,答应奉齐国为老大。
管仲的经济外交战之厉害,于此可见一二!
不过并不能因为这件事责备管仲心肠恶毒,孟子曾经曰过:“春秋无义战”
,大家屁股都不干净,谁也别指责谁装大尾巴狼。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维护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道德。
姬同指责曹沫不顾道义的劫持姜小白,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管仲通过经济战戏耍姬同,不过一报还一报而已。
不舒服,好好休息,等好了再更文。
管仲是齐国国相,他首先要为齐国统治集团以及齐人负责,他没有为其他国家利益负责的义务。
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当时春秋虽然诸国林立,但却有同一个宗主国——周朝。
这一点也决定了各国除了“地方主义”
之外,还兼有“天下主义”
,而管仲正是如此。
除了要为齐国谋霸业,管仲肩上更承担着保护中原华夏文化不受外族侵犯的责任,正如《诗经》所说“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管仲所理解的“霸”
,绝不只是齐国独为天下之尊,更要铁肩担道义,率诸国捍卫华夏文明。
自西周末年以来,中原地区承受着来自周边各民族强大的军事压力。
特别是春秋的出现,诸国内战不断,实力此消彼长,间接的增加了诸边各民族的军事实力。
东有夷,北有狄,西有戎,南有蛮,特别是北方诸狄戎部族,连年内犯。
管仲曾经说过:“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宴安酖毒,不可怀也。”
?
管仲本人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与姜小白,高举“尊王攘夷”
的大旗,强硬执行反击戎狄的战略,为捍卫华夏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如果任由戎狄从四面八方向中原扑来,也许华夏文明早就夭折了。
先圣孔子对管仲的人品基本执否定态度,在《论语.八佾》对管仲的人格缺陷大加鞭挞,说“管仲之器小哉!”
理由是管仲曾经有过“三归”
的丑事。
关于三归作何解,在历史上有一定争议,一种说法是管仲结了三次婚,一种说法是管仲大治府第,花钱不心疼。
孔子鄙视管仲的人品,是个不通情达理的野人,甚至还嘲讽管仲:“如果管仲懂礼,那世界上还有谁不懂礼!”
不过孔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事论事,功是功,过是过,有过则贬,有功则褒。
对于管仲“尊王攘夷”
的伟大功业,孔子极为推崇,称赞管仲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孔子的学生子路认为管仲做为公子姜纠的相傅,姜纠之死,召忽随之,而管仲却腆颜事姜小白,为人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