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688年,荷兰女王也从荷兰带来了时髦的中国癖好。
女王“在海牙就养成了对中国瓷器的喜好,在汉普顿宫收集了一大堆中国画,中国瓷瓶,上面画着房屋、树木、桥、中国人物,”
1692年,意大利上演一出名叫《中国人》的剧作。
舞台布置中国式的漆柜,古琴、瓷花瓶,还有一尊佛像。
同年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舞台布景明显具有 “中国风格”
。
在西方发现的“世界”
中,只有中国文明的精雅具有难以企达的神秘吸引力。
17…18世纪的欧洲都在经历一个文明精雅化的过程。
中国的工艺与建筑可以满足王公贵族的奢侈,也可以满足中产阶级的虚荣,家中摆上一个中国式的漆柜,几个瓷花瓶,最能展示自己的富有与品位。
西方的中国潮一步步趋向高潮。
那些年,欧洲的富裕家庭里,都会装饰一间这样的“中国宝”
。
有的东西的确是中国货,瓷瓶、茶杯,大多数是欧洲的仿制品,但装饰艺术都是中国风格的。
中国风格,从建筑式样、内外装饰到家具、日用品,塔亭拱桥、漆器、花瓶,雕花的桌椅、彩绘的屏风,丝绸绣帐,金穗流苏;纤美淡雅的中国工艺风格从宫廷到民间,正在欧洲引起一场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革命。
当时的伦敦与巴黎,你可以在街头不同的商店里挑选广东的丝绸,南京的瓷器,福建的茶。
很多市民家里都有中国式瓷器、壁纸。
当法国人热衷于举办中国舞会,英国人都在看中国戏,荷兰人在举办品茶会,总之模仿中国成为当时最时尚的事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节 中国人为什么对“启蒙”
没有兴趣?
在人们印象中, “自由、平等、博爱”
这些理念诞生于法国的“大革命”
,并从西方传到了中国,而其实历史的真相是这些理念最初是从中国传到西方的。
法国人很早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老子,孔子,孟子,司马迁等中国思想家的书籍很早就译成法文,在法国知识分子中流传,中国思想启蒙了法国及整个欧洲,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摆脱了愚昧,获得了自由,最终步入文明社会,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理念其实都来自中国。
在以前,中国学者接受的基本上是西方殖*义者的宣传,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才发现:中华文明影响西方文明是历史主流,而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反影响只是历史的回流,这一观点在不同的学科也都得到了印证。
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思想符号进入中国好多年了,但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些东西没什么感觉,更多的是“不屑一顾”
,因为我们中国的历史与西方完全不同。
首先,中国不需要自由的启蒙,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的“自由”
,主要指人身自由,也就是每个人只属于自己,不是别人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