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蒋纯祖到乡下,到这个石桥场来已经一年。
这里离重庆两百里,离王定和底纱厂所在的地方七十里,是有名的产米区,就是说,是大地主们底王国。
石桥场肮脏、狭窄、丑陋,连它底周围差不多有一两千个家庭,有些已经破落,大半是贫穷得无以为生。
在这片秀美的、富饶的土地上,有无数的那种叫做人家的阴湿的地窖和穴洞,经常地发生着殴斗、奸淫、赌博、壮丁买卖、凶杀、逃亡--。
唱着哥老会底江湖的悲歌。
在这些地窖和洞穴中间,矗立着大小地主们底被树丛围绕着的古旧的碉楼和庄院。
在这里,有过激烈的斗争;现在开始了另一个斗争。
从往昔的时代留下来的人物,以教书为生,在这片土地上悄悄地生活着;好像是很偶然地,他们和新来的青年们遇在一起了。
蒋纯祖最初在小学里教书,后来,因为地主们撤台,董事会不再存在,就成了这个小学底校长了。
实际地支持着这个小学的,是张春田,从往昔遗留下来的人物之一。
张春田八年前从上海跑回成都,六年前又从成都跑回石桥场:他卖掉了一部分田地,创立了这个小学。
但他自己并不教书,并且不担负任何名誉。
他底岳母抽鸦片,妻子迷恋赌钱,他底家庭很糟。
他是人们常常在乡场里遇到的那种愤世嫉俗的人,他甚至是有点玩世不恭的人,假如人们不知道他底历史和他底忧郁的希望的话。
他整天地坐茶馆;从他底这个堡垒里,他以最恶毒的方式轰击他底故乡。
蒋纯祖最初认为他是故意如此,后来明了,这一切就是他底生活。
蒋纯祖最初认为他是根据着什幺一种理论的,因为孙松鹤曾经说过,他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后来知道,他是绝不信奉什幺理论的。
他极端地仇视理论。
另一个往昔的时代留下来的人物,王静贤,大家叫他为王老先生,经常地读着古书,他底眼睛快要瞎了。
这位老先生不再懂得现代,但希望得极鲜明,他无比地崇奉着青年。
他底友情最初使蒋纯祖异常的惊喜--中间经过了一些忧郁的色调--到了最后,就成为他,蒋纯祖底最严肃、最深刻的回忆了。
这种友情,在蒋纯祖,是以他底那种好胜心和宗教般的狂热开始的,因为孙松鹤使他知道了这位老先生底历史。
王静贤最初和他说故事。
在第一次的谈话里,老人便一见如故,对蒋纯祖表露了他底对现代的渴望。
蒋纯祖送了他两本新的杂志,期待着效果。
第二天他把杂志带来了,要蒋纯祖讲给他听。
蒋纯祖,在热情中,整整地讲了一个上午,最后依然要他亲自看一看。
但由于不懂、不习惯,他永远没有看。
以后总是如此。
老人极其谦虚地要求蒋纯祖和孙松鹤讲解那些哲学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
老人不知道现代的人物,他无限地崇拜着他底那个时代的那些人物;另一方面,张春田则什幺也不崇拜。
老人有时怯懦而怕事,这在最后表现了出来。
他是那样的单纯,容易受伤;往昔的残酷的创伤,差不多整个地把他摧毁了。
蒋纯祖来到孙松鹤这里,最初注意到的,是张春田底往昔的学生赵天知--从这个名字,蒋纯祖体会到一种嘲笑和刁顽。
赵天知底全部的经历,的确是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那种嘲笑的、刁顽的--猛烈的性质。
他是穷苦的农家的儿子,是一个瘦小的青年,他底经历是可惊的。